浙江中瑞橡胶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欢迎您!
浙江中瑞橡胶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欢迎您!
当前位置:
新闻中心
  • News
公司新闻丨瑞安中学校友会瑞安分会来访中瑞橡胶,共探企业的创新和传承之路
来源: | 作者:行政部 | 发布时间: 2025-10-29 | 1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说起橡胶厂,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画面?是扑面而来的粉尘,还是空气中那股橡胶特有的“刺鼻味”?2025年10月26日,我们走进浙江中瑞橡胶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瑞橡胶”)时,这些刻板印象被彻底击碎了。这里的地面洁净,空气中没有异味,厂区几乎见不到工人,这一切的创造者,归功于优秀校友企业家王建森校友。他告诉我们,改变一个行业,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破局思维,和敢于创新突破的“韧劲”。这次走访,我们不仅看到了一家智能工厂,更看到了一种“破局”的思维方式。




1、观智造现场,破“传统”之局


走入中瑞橡胶的车间,第一感觉是“走错了地方”。没有印象中橡胶厂该有的粉尘飞扬,也没有刺鼻的气味。几位工友在设备间从容巡检,安静得能听见机器低沉的运行声。这哪里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工厂”?分明是一个被数据和技术精心呵护的“最美工厂”。


在智能展厅里,一块巨大的屏幕实时跳动着整个生产的“生命体征”: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,到每一批原料的“前世今生”,都一目了然。王建森董事长指着屏幕笑着说:“我们的‘大脑’在这里。”而这一切的起点,早在2015年——那时,“智能制造”对大多数人还是个陌生词汇,他已经埋头扎了进去,投入真金白银。




为何要如此“折腾”?故事的另一面,传统的橡胶生产车间,“粉尘跟面粉厂似的,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臭味”。王建森听在耳里,也放在了心里。他偏不信,非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。为此,他专门跑到北京和青岛的国家级橡胶研究院去求证,当专家告诉他“这条路可行”时,他心里的石头落了地,也铁了心地创办一家混炼胶智能工厂。


于是,我们看到了今天的中瑞橡胶:在中控室,整个工厂的大数据信息化运行尽在掌控中;在智能立体库,全流程自动化精准搬运,取代了昔日需大量人力的苦活。最直观的成绩单是那一组组数字:


智能化混炼胶生产线,节电50%。


节水型改造,节水28.9%。  


环保密闭生产系统,减少粉尘污染99%。


智能立体库实现,减少用地92.35%。


这不仅仅是一份技术升级的成绩单,更是一份社会责任的高分答卷。




 2、听企业家答问,解“思维”之道


移步会议室,气氛从视觉的震撼转向思想的碰撞。本次座谈会由陈元锋执行会长主持,会上王建森校友与我们围桌而坐,金句频出,坦诚分享。以下是从精彩对谈中撷取的几段精华:





3、悟共话成长,激“共进”之澜


思想的涟漪,在跨界交流中荡漾开来:


来自法律视角的警示与建言:


“中瑞橡胶的智能化生产线和MES系统是核心资产。像这样的高科技公司,必须把商业机密保护提到战略高度,构建牢固的法律防火墙,这是对企业创新的保护。”


对创新思维的由衷钦佩:


 “我最佩服的,是王董敢于引入AI、飞书等先进管理工具的变革思维。他不局限于当下,始终在思考下一步的技术浪潮,这种持续迭代的学习型、创新型组织,才有更广阔的未来。”


对市场洞察的深度借鉴:


“王董洞察趋势,从熟悉的鞋材领域,果断切入空间更大的汽摩配制品赛道,这个转型案例,对我们思考自身业务边界启发巨大,启发我们要审时度势,顺势而为。”


来自跨界视角的全新认知:


 “我是文科生,这次参观完全颠覆了我对橡胶企业脏、乱印象。中瑞橡胶的智能化、绿色化,让我看到传统产业里藏着最前沿的科技。每一个行业都值得用新的思维重新做一遍。”















座谈会的尾声,瑞中校友会瑞安分会会长李作俊的一段总结,为下午的所见所闻画下了点睛之笔。


“来到中瑞橡胶,从进门那一刻的周到安排,到每一个环节的细致讲解,我们首先感受到的,是建森校友做事的极度认真与细节把控。”李会长感慨道,“而这背后,是一种更强的社会责任心。他把企业的环保做得这么好,本身就是对家乡最大的贡献,他自己更是瑞安道德模范。”


他特别提到了王建森身上另一种可贵的品质——“对传承的重视与远见”。“他很早就系统性地规划儿子的接班之路,不是简单地给个职位,而是帮他扎根瑞安,融入圈子。这种远见,对企业、对地方发展都至关重要。”


最后,李会长将视角拉回校友会本身:“我们走进一家校友企业,就像打开一本活的教科书。建森校友在企业使命、经营管理、创业创新上的很多思路,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。”他展望道,“走进校友企业”活动不仅是一次情谊的联络,更是一个激发思考、跨界学习的宝贵场域,要将活动常态化、深度化,让校友情谊在互学互看中,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坚实力量。



4、思小编手记,感“立体”之人


返程路上,小编脑海中王建森校友的形象愈发清晰。他不是一个扁平的“成功企业家”标签,而是一个立体、真实、有温度的人。


思其“真”,在于不回避来路的坎坷。他坦言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遇到的困难“超乎想象”,也是走过很多弯路。这份坦诚,反而让他的成功显得更为厚重。谈及环保投入,他没有高谈阔论,只是朴实地说“太值了”,因为能为家乡换回更好空气的成就感,无可替代。


思其“新”,在于两个“从无到有”的创举。在浙南闽北几乎没有成熟先例的情况下,他毅然投身,建起高标准的混炼胶“数智工厂”,这是行业的从无到有。他并非技术专家,却凭借对方向的敏锐把握,主导研发了贯穿生产的MES系统,这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从无到有。


思其“韧”,在于多重社会角色下的责任闭环。瑞安市十四届政协委员、瑞安市工商联合会十二届副会长、瑞安市道德模范、公益慈善的践行者。这些身份与他办企业的理念一脉相承,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以推动整体进步,据统计公益捐赠超百万元……实现社会、企业、员工、客户等多方共赢格局,他将个人与企业的价值,深深扎根于社会需要的土壤之中。






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,是他说话时,手边那个略显朴素的茶杯——杯身上印着稚拙的图案和“好好喝水”的字样,那是女儿的“父亲节”手工作品。目前他女儿也是我们瑞中高一在校生,老父亲还每周两次亲自送夜宵看望女儿。这位在商海中破浪前行的“硬汉”背后,让我们看到了他完整的人格:对家庭的珍视,或许正是他所有外部担当的起点与归宿。


此行更大的收获,是关于校友会未来的思考。中瑞橡胶的成功,启示我们校友企业间不仅有情谊,更有值得借鉴的方法论与产业链。未来,我们是否可以更深入地围绕企业家们真实的“痛点”——比如法务、税务、劳动仲裁乃至企二代传承中的沟通难题——组织闭门沙龙会?我们能否促成校友圈内的“传帮带”,让像中瑞橡胶这样的龙头企业,为更多领域或正处于转型困惑中的校友企业,提供宝贵的诊断与经验?一次走访,不仅是学习一家企业的成功之道,更是为了激发瑞中校友跨界思考、共谋发展的涟漪。这,或许正是“走进校友企业”活动最深的寓意。









0577-65661111